說好的想要來聊聊這本書——〈情緒勒索〉  

書是跟別人借的,結果被我貼滿便籤紙   
關鍵句:無須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/ 不被認同的焦慮感 / 有自信≠有自我價值感 

博客來書籍資訊頁

雖說是標感想,但以下主要都是我閱讀後理解的內容不全然代表書摘,還請特別注意一下   
個人認為,有不同經歷的人去讀這本書,共鳴都會不一樣,還挺推薦自己讀一遍的!

上面資訊頁的試閱有含書籍目錄   

可以看到,主要分成幾個大PART:
1.認識『情緒勒索』是什麼?
2.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勒索or去勒索人?
3.『自信』 ≠『自我價值感』

所以,『情緒勒索』這個詞,在專業術語上包含什麼內容呢?
書裡介紹有個像是SOP的東西   
1.貶低你的能力
2.引發你的罪惡感
3.剝奪你的安全感
→來滿足對方的要求與目標 

但就我閱讀的理解,也並不代表上面三項都有包含,才有『構成』情緒勒索這件事。
而是可以從幾個問題來想想......

☛明明我是不願意的,但為什麼我就是無法拒絕對方?
☛他們的要求不合理,可是為什麼會歸責於是『我的錯』?
☛都講得這麼嚴重了,所以我是不是真的有做錯什麼?
☛喔、只要我不滿足他們的需求,我是不是就是個爛人?
☛無論如何,看到別人失望的臉我就好難受,所以就算我不甘願,還是答應了? 

這些問題都很尖銳,仔細想想,我們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,這也是造成我們生活中經常『自相矛盾』的糾結感與焦慮感來源   
但書中有提到,若單就這個情緒勒索SOP來看,我們肯定會覺得:"天啊,誰會這麼壞,要透過貶低別人的價值來達成自己的手段,這種人一定壞透了。"
正好相反,通常勒索人的人,他們自己也懷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與不安,才會下意識地這麼對待別人

 


 

因此就跳到第二個階段──誰容易成為勒索者 & 被勒索者?

在講述『勒索者心態』這段時,我整個被嚇得體無完膚(?)   
書中解答了我多年不解的大謎題!?
雖說書裡分了很多段+很多故事講述勒索過程,但下面是我咀嚼過後的勒索精華  

勒索可能會分成兩種勒索:

一、我的價值觀v.s.你的價值觀(or偏好)
Ex.小事像是我愛吃香菜,你不愛吃香菜;
大事像是,我很不能接受同性戀愛,而你恰好傾於同性取向。

只是單單價值觀差異倒是沒問題,可一旦我們希望對方喜好與我一致時,所使用的說服方式是上面的SOP的話,就可能導致情緒勒索。
這點放在華人社會中『孝順』和『尊師重道』的文化中更加明顯   

小孩子的意見與父母相左,父母的內心狀態可能是這樣的:
☛我覺得A法比較好
☛以前阿公、阿嬤他們教育我,小孩『聽話』就是美德,才代表我是個好爸爸、好媽媽,所以小孩的意見應該跟我一樣
☛因此你不能崇尚B法,你不聽話,這讓我很焦慮
☛即使我本意是要關心你,但因為你不聽話,讓我很焦慮,所以這是你的錯,你不能讓我這麼焦慮
☛我不知道怎麼表達,所以我罵你

這個心理狀態看似超弔詭的,但書中有提了另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。
說某天,老公回家臉很臭,老婆問說:"你還好嗎?"老公表示他工作很累,不想講話,不要理我就好了 
此時老婆惱羞成怒:"拜託,我是在關心你耶,你在兇X啊。"
於是兩個人就吵起來了

這些所謂的"我是在關心你"、"孩子,我是在為你好"、"你怎麼都不懂得我們的苦心呢",確實是勒索者的本意,但最後不知不覺,因為某些念頭轉不過來、情緒一上來,就會變成種權威式的『壓迫』,讓你短時間趕緊同意我們的看法,以減輕這種從心頭湧上來的焦慮感......

而書中後面有提到,焦慮感的來源有很多,有可能是對自我價值認知不足,急需他人的支持才能滿足認同;
也可能是上述的文化背景緣故;也可能是勒索者自身情緒控管就有障礙 

但最令我覺得毛骨悚然的是,這種『焦慮感』一點也不抽象,我們自己多多少少都有過這些經驗。

像是在團體活動時,多數人附和時我們卻默不作聲,怕自己和別人『不一樣』;
或是自己的想法當眾被人駁斥時,滿臉通紅想要反擊但卻用錯方法、適得其反。
如果是陌生人,我們不敢直言去表達我們不悅的感覺,但反倒是親近的人,我們很熟,所以才會用"你為什麼不同意我"、"我是為了你著想"這些理由來掩蓋住我們不被認同的不安......

這方面來看,雖說人與人相處並不全然100%都構成情緒勒索,但藉由理解勒索者的不安,我們也能察覺自己平時矛盾的地方。
✎明明是想要好好談的,但最後怎麼吵了起來?
✎我是想關心他的,但最後我好生對方的氣,只因為對方的反應不如我預期?
✎我想討對方歡心,幻想裡他應該要稱讚我,但他沒有,所以我把這一切怪罪到他身上?
這些情況聽起來都很不合理,卻天天都在發生,很詭異、很毛,但它確實存在 

 

接下來,第二種勒索法。
二、我的需求v.s.別人的需求──要求與拒絕
這類型的情況,在『上下關係』裡更明顯,在公司裡,上司或許會以"我是想鍛鍊你"、"你這樣才會學習比較多"、"不做的話你就是草莓族"的說詞希望加班,或負責非自己職務的事項 

但至於上司是不是真的這麼想,就得依個別情況定論了?
有可能上司確實是根深蒂固這麼想,他過去也是這樣被訓練的,所以也用這樣的方式教導下屬;
也有可能,上司是故意的,這是某種手段,他抓住你不敢拒絕的小辮子而得寸進尺 

但無論是哪一種,其心理狀態跟第一種很類似:
☛你以前都幫我,你這次不幫我,是對我這個人有意見嗎?我好焦慮
☛為了減輕焦慮感,我會放大自己的需求來合理化我要求的行為,我的比較急迫,你的說詞都是藉口、不重要
☛為了減輕焦慮感,我只好把焦慮轉嫁給你,錯不在我,是在你,是你不幫我你才是自私鬼
☛所以你一定要幫我!不幫我的話我反應會很激烈,我會跟所有人說是你的問題,你必須對我的情緒負責 

嗚啊,這個情況放在公司或學校都是場災難   
不過從這個觀點來解釋後,稍微能理解勒索者的看法了?
因為怕受傷害、怕被人拒絕,所以使用這些手段來肯定自我。
卻不知不覺忽略了做事與溝通的本質 

但也從這個例子來看,那麼『被勒索者』可能具有什麼特質呢?

書中列了幾個大要:
1.總是想要當好人的人→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
2.習慣自我懷疑的人→因拒絕他人而落入自責的胡同
3.過度在乎別人感受的人→別人不開心我得負起責任
4.希望獲得別人肯定的人→全然按照對方的需求做只想得到讚美

所以〈情緒勒索〉這個過程,一定要一個願打一個願挨(?)才能完成。
勒索者逮到被勒索者的特質,就窮追猛打,只特別欺負那個傢伙;
而被勒索者也因為不知道如何拒絕、不夠認同自己,導致痛苦忍受,或是病態地從勒索者那邊獲得歸屬感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...... 

 


 

於是就連結到最後一個章節。
為什麼有些人無法自我肯定呢?
──『自信』v.s.『自我價值感』是不一樣的 

☑自信
可由客觀、具體的評價數字來衡量,對自己能力的信心,Ex.成績好、工作好、年終獎金嚇嚇叫。
讓我們知道,我們做什麼比較擅長。

☑自我價值感
我覺得自己夠好嗎?我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有多少。

所以聽似這兩者是一樣的,我們也常說:"這個人自信滿滿"或"這個人很沒有自信唷"。
但實際上這兩者截然不同。

而且不但這兩者觀點不同,很多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,恰好是工作能力很好的人。

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可能有以下心理狀態:
☛我的成功只是來自於我的高標準,並不代表我很棒,我下一次也要做好
☛但搞不好我會失敗,我害怕失去現有的讚美,我好焦慮
☛於是我追求『更高的標準』+『更多別人的認同』
☛我成功是我應該的,本來就得達成的
☛永遠不夠、不夠,這種匱乏感讓我很空虛,於是我加倍追求

而正是因為內心有這樣的空洞,使得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更覺得自己要對他人『負起責任』。
我們有義務讓別人開心,我們要乖、才有資格被接納,可是當別人的情緒反應不如我們預期時,我們會非常緊張,進而去討好、說服,甚至是逃避、憤怒,來隔開這些超出我們『情緒界線』外的東西。
此時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 

 


 

書中我覺得特別有共鳴的地方就大概如此。
後段還有很多方法教導怎麼設立自己的情緒界線、建立自己的自我價值感,以及理解到我們根本無須對別人的情緒負責,我就不多提了 

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,『情緒勒索』似乎不盡然是一個專有情況,不代表發生了ABC這種才算是情緒勒索,它比較像是一種『概念』。
所以有讀過書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,我上面整理的並不太算是書中的節錄,更像是我閱讀後理解的心得  
相信不同的人去讀,會有不同的感想?

以及,雖說書中沒有提及,但我猜想,一個勒索者,他同時很有可能是個被勒索者。
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情況雖然多發生於被勒索者身上,但勒索者自己,也不正是因為不被他人認同、需求不被他人滿足,自卑自憐,進而產生情緒化的反應嗎? 

以我自己而言,我有感覺到,就書中的標準來說,我小時候應該是個自我價值感相當低落的人,所以會加倍要求自己,沒有達成目標就像是世界末日般恐懼,但我卻有長達數年勒索他人的經驗。
那種感覺很難描述,我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怕對方離開我,總是惶惶恐恐,所以總是會用"為你好"與"我幫你打理一切請把控制權給我"的理由想要掌握所有。
一旦對方反擊,我就會因為恐慌感而做出書中所說的行為──討好、說服、逃避、憤怒。

其實我明白自己這麼做是不對的,但當下真的會連自己都洗腦了
告訴自己,我做得越多、越賣力,是為了構築我理想的未來,而對方是我未來的一部份,所以我們要同心一起走。
另一部份則是,我比對方更擅長語言表達,會講得對方啞口無言,間接忽略對方設置的情緒界線,最後全數崩潰 

所以,我會想要推薦朋友這本書最主要的原因,並不是我們真的勒索別人,或是被勒索,而想找到解決方法。
而是希望在閱讀這本書時,發覺自己或他人自相矛盾的行為是有理由的,去理解"原來別人會這麼想"or"原來當時我的感覺就是焦慮啊",來幫助自己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 

並猜想,一年後、五年後、十年後再回來讀這本書,感想應該都會不同?
未來會碰到更多事情,遇見更多人,更加理解自己,嘗試各種事物。
屆時,面對內心無來由的焦慮感,應該會更知道要怎麼面對吧  

削除自己的焦慮感後,就更能達成真正『客觀事實』+『主觀理解』的愛自己,以及完成人與人溝通的本質了。 

 

噗浪原文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╰( ◜❤◝ )╯調 的頭像
    阿╰( ◜❤◝ )╯調

    頻繁中的平凡

    阿╰( ◜❤◝ )╯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